学校主页  |  EN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清华附中“零一学堂——创新学习特色班”创新学习方式探索研讨会第二期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2-03-12 作者:  点击数:

3月12日,清华附中“零一学堂——创新学习特色班”创新学习方式探索研讨会第二次会议在清华附中成志楼106召开。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党委书记方妍,副校长白雪峰、徐文兵,教学管理与研究中心主任尹粉玉,学生发展中心主任李书霞、王田,高一年级组长李劲松、副组长唐洁,科技办公室负责人谭洪政,清华附中退休教师刘继群老师,物理组潘天俊、邱楠老师,高研实验室指导教师、高一六班全体任课教师、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参加了研讨。

创新学习方式探索研讨会现场

白雪峰副校长首先介绍了“零一学堂”的成立初衷和愿景,即有效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吃不饱”和“跟不上”的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支撑,从而为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此外,白雪峰副校长还总结了高一上学期“零一学堂”的教学活动及成果,并提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白雪峰副校长发言

“零一学堂”班主任赵欣如老师介绍了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指出本班学生在学习方面思维活跃、表达积极,整体学习氛围良好,但也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在特色工作方面,学生积极参与高研项目,并在参观博物馆等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此外,赵老师也分享了关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困惑。

赵欣如老师介绍班级工作情况

“零一学堂”王法老师分享了数学学科创新方面的实践和思考。通过设计作业卡片的方式,王法老师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在作业方面进行分层,有效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此外,王法老师在个性化指导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王法老师发言

“零一学堂”贾昊旸老师分享了化学学科创新方面的实践和思考。贾昊旸老师从化学的学科特点出发,强调化学实验与生活的联系,给予学生发挥空间,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尝试做“小老师”。

贾昊旸老师发言

王殿军校长指出,清华附中在创新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创客空间到高研实验室,再到现在的零一学堂,清华附中始终在探索先进的、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王校长鼓励老师们大胆创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想学”“会学”的能力,切忌唯分数论。

王殿军校长讲话

刘继群老师认为要对“零一学堂”做好三年规划,高一阶段打好基础,掌握好学科基础知识。此外刘老师回顾了清华附中“少、精、严、活”的传统教学理念,强调了“少、精、严、活”在教学与教研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创新能力,还要对学科本身进行深度剖析,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刘继群老师分享

潘天俊老师介绍了在“互联网+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基于大数据直击知识难点,在课堂中注重高阶思维,使得教学教育活动能够随时随地发生。潘老师还分享了对于教师角色和学生特征的思考,认为教师面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时要调整角色,改变教学方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转变。

潘天俊老师分享

邱楠老师分享了高研教学与传统课堂有效结合的许多实例,并指出应当通过意义驱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为他们选择适合的项目,从而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也可以结合科技产品模拟实验过程,将科技发展有效应用到学习中,实现混合学习,超越学习。

邱楠老师分享

方妍书记鼓励所有附中人都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要敢于打破思维局限,以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为目标,聚焦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更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进取力、探索力、分析力、引领力和社交能力。

方妍书记总结讲话

在交流环节,与会的各位老师也充分表达了对于创新学习的看法,分享了教学方面的一些创新实践。

创新学习方式探索研讨会现场

最后,徐文兵副校长鼓励青年教师传授有生命力的知识,要关注知识的链条,不断进行延伸,要有灵活性和主动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教是为了更好的学,因此,一定要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探索解答问题的方法。同时,要注重知识融合,要知行合一,与时俱进。

零一学堂成立的愿景是希望帮助学生找到“为什么学”这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开拓视野,让学生们找到内心驱动力;通过高研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共同促进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成为深度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同时也希望在这个班级中,解决教育吃大锅饭的现状,让每位同学都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力争为每位同学提供个性化的学业和生活指导。



文字:杨欣

图片:徐琢瑶

审核:党胜军 李书霞 杨瑞

编辑:行政管理中心

办公室电话:62784695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清华大学北侧


© 网投(中国)官方网站 京ICP备 05029635 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