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的寒假和整个春季学期,清华附中高2011班班主任宋兆爽老师和班上43名学生在团委和清华附中教育基金会的组织下,应河南省唐河县东王集乡王寨学校的实际需求,为该校学生提供了多次线上线下的支教支持,帮助当地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进步。
2021年9月,由高2010,高2011,高2012三个班和高21级学生领袖实践营的部分学生共计23名同学继续志愿承担了线上支教王寨小学三年级英语课和科技课的任务,课前同学们精心准备PPT、教具,课后耐心分享经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支教的同学和偏远地区的小朋友都收获颇丰。
支教活动照片
支教小组工作讨论会会议纪要
原高2011班的同学们希望将部分启迪奖奖金用于资助王寨小学的教育事业,多次讨论捐赠小学图书的计划,但是由于当地撤点并校等政策影响,王寨小学目前只保留了学前班,使得同学们为小学生捐图书的想法暂缓实现。
本学期,侯家庙乡中心小学的张晓宁校长联系到清华附中教育基金会,提出想在学校开展以英语绘本阅读为主题的课后服务,希望得到清华附中的指导和支持,当宋老师和原高2011的同学们得知侯家庙乡中心小学师生的需求,热心慷慨地捐出了班级获得的启迪奖奖金中的1800多元,为侯家庙乡中心小学四、五年级的同学们购买了62套英语绘本快递到当地,通过这所新联络的学校,延续了同学们的爱心,同学们也表示愿意持续帮助当地学校。
原高2011的同学们捐赠的绘本
侯家庙乡中心小学为慷慨捐赠的附中学子发来了捐赠证书,小学生们也为附中的哥哥姐姐写了感谢信、制作明信片来表达感谢。
捐赠证书和感谢信
侯家庙乡中心小学学生阅读绘本
受疫情影响,清华附中的同学们与当地小学生们不能及时见面,6月9日,他们相约线上,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云”见面。
侯家庙乡中心小学“云”见面会现场
清华附中高2011原班主任宋兆爽老师、班级学生代表陈思齐、刘嘉康、易千汇、李伊然、魏亦博、黄冬畅、王默涵等同学,清华附中教育基金会项目主管焦义菊老师,张家口市宣化区侯家庙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周永刚、主任刘妍春和近10名小学生代表参加线上交流会。交流会上,小学生们向清华附中的哥哥姐姐们表达内心的感谢、请教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清华附中的同学们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刘嘉康,易千汇两位同学分享了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看法与建议,李伊然同学分享了她对学习意义的思考。期待疫情早日过去,大家可以来一场面对面的详谈。
每每总会有人问,支教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每一位参与支教的同学来说,不仅是一段独特的经历,更是一种新的对待生活的角度。而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讲,支教或许并不能快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但至少让他们知道远方有这样一群哥哥姐姐,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告诉他们努力的方向和意义,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他们再次想到我们的支教,就会产生触动,明白学习的意义。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支教或者公益的活动中来。
部分参与同学的感受:
上学期,我参加了对王寨小学的线上支教活动。我们主要负责的科目是英语。从备课阶段持续到深夜的微信消息,到空闲时间校内面对面的激烈讨论,我们的内容,课件和讲稿在琢磨中不断精进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王寨小学教师以及之前支教同学们的交流,我渐渐理解了“合理,适中”的内涵,更懂得了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利用歌声和游戏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并在课本的要求之外积极拓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经过这次活动,“支教”不再是新闻中、书本上的一瞬间,而是争相高举的双手和纯真无邪的笑颜。(by 赵子康)
线上的三年级英语支教带给了我诸多不同方面的感受。首先便是基础层面的教育,在中国农村,英语不仅是孩子们在分数上明显弱于大城市学生的科目,也缺少相关的理念和资料。我们希望能够尽可能传授我们知道的,让孩子们感到学英语不是跟一个个单词和条条框框的语法死磕,就像一个同学所说,找到通过英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乐趣,而非服务于考试的哑巴英语。为此我们在线上课堂中尝试引入大量的游戏以及外语的视频资料,希望能激起他们这个最好奇的年龄段最真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由于线上教学存在网络连接、画质模糊等缺陷,无法保证我们和对面的孩子能够实时跟进对方,即互动的有效性,需要充足的提前准备和临场应变。去年暑假因为个人原因无法跟班里一些同学线下支教,希望在疫情形势稳定后我也能线下带着孩子们徜徉知识的海洋,以我力所及让他们体会大千世界和自然万物的美好,真正帮助他们进步。(by 黄冬畅)
我们在整个线上支教中一直尝试提供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去激发孩子们对于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启发他们用自己的五官去体会周围的环境,而不必沉溺于互联网的世界之中。不过后来又想到,或许我们自己才是缺乏直观体验的。土地、河流、树木、野草都是组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部分,这些事物是他们的习以为常的环境。在环境中探索新奇,他们做得应该比我们要好很多吧。如今想来,我觉得我们所尝试的带有互动与趣味的课堂并非是去介绍“诗与远方”的,而仅是强调并维持学习的本能。“学习与课业并非同一”是我们支教想要传达的,如果我们的课程可以继续,我相信我们仍能够做到这一点。因此不免感到遗憾,随着王寨的撤点,孩子们分散到不同的学校,我们的支教也没办法延续,只能希望将近两年的线上支教确实已经产生了一点效果。希望孩子们能够在今后的课堂中葆有对学习的热情,而不只是将“学生”当成任务与“职业”。
上个学期报名了暑假支教团,投入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准备课件,而后却又因为疫情打乱了计划,颇为遗憾。这学期又参加了线上的英语课程支教,前几个月完成了第一次线上课程。心中颇为感触。两次支教经历,让我从三个角度有所思考:老师、学生与公民。
作为老师,备课的不易是我先前未曾设想的。从最开始的一个想法到真正去实现,理论与现实简直是有云泥之别。老师,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注意课程的趣味性与深入浅出,顾及学生的感受,这一点也是备课之中我最大的体会。而想想我自己的老师们,课堂的内容大多充实有趣,而不过于晦涩,可见,老师在为我们备课时付出的心血也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我们应该对老师们的付出心怀感谢,同时尊重老师的每一堂课更是我们的分内之事。
作为学生,我从那些天真的孩子眼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是线上,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摄像头观察学生。反而因为如此,孩子们肆无忌惮地展现出了最朴实的状态。后排男生以摸鱼为主,两边的孩子时不时用羽毛球互殴,前排的女学霸们目不转睛……联想到了自己也会在课堂上摸鱼,不禁会心一笑。而最令我感慨的还是第一排的女学霸,几次网课,她听的总是最认真的。跟读时,她的发音有些生涩,却从来都是最大声的那个;我们上课时,她甚至举手向我们提问。我没有办法询问她,认真听课的动力是什么,但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孩子气的可爱、一股渴望接受知识的热情、一丝执着的精神。尽管条件有些艰苦,周围同学都在摸鱼,而认真听也不会有是什么好处,可她却如此专注。我当时就在想,哪怕只为了这一个人,这次支教也是值得的。那些摸鱼的孩子固然有童真于其中,但课堂的严肃认真的求学精神,更是我们所值得珍视的地方。作为一个学生,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这股劲儿,我想,哪里都是沃土,在哪里都会茁壮成长。
作为公民,两次支教活动也让我反思支教的意义所在。诚然,我们教给他们如sea urchin一类的拓展内容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但我相信,在这短短的课堂上,他们会意识到世界不只自己的村庄,知识也不仅仅是那薄薄的课本,村庄之外是广阔的天地,课本之余是知识的海洋;他们也会意识到远方有一群哥哥姐姐在关心他们;而他们也不应因生于农村而荒于学习,未来人生路对每个人都有灿烂的机会;他们的内心或许会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等待未来生根发芽……此外,我还想说,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黑。听说王寨小学那边只有校长与校长夫人两位老师,其资源的短缺可见一斑,我们不能因生在北京就蒙蔽了双眼,实际上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严重,未来去消除这些差异更是我们的责任。支教是很小的一步,可当全社会都迈出这一小步,或许问题就能得到改善。当这些受益于支教而走出农村的孩子们长大后,他们一定会回报社会,他们一定会回到农村或帮助农村的教育事业,这或许是消除地区不平等的可能途径吧。支教也是培养我们善良之心的一种方式,而善良是我们为人的立身之本,引导着我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实话实说,线上支教的效果远不如线下,我也真心希望有朝一日能走进农村,走到孩子们的身边,完成一次线下支教。我想,那样我的体悟会更加深刻。我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参与到支教之中来,我想我们一定会有别样的收获。
文字:高2011陈思齐、焦义菊、任星阳
图片:高2011陈思齐、侯家庙乡中心小学
审核:党胜军 李书霞 杨瑞
编辑:行政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