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8日—14日,清华附中高17和高18级共计四条线路的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顺利结束。本次课程分别由校长王殿军、副校长白雪峰、副校长徐文兵带队,全体任课教师、28个班级共计1100余名学生参与,同学们在游中学、学中悟、悟中思,圆满完成了课程的各项任务。
一 苏杭线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
2019年7月8日-12日,清华附中高1804、高1805、高1814三个班级开展了以“从历史走向未来·苏杭科技生态文化”为主题的苏杭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
高1804班在拙政园前合影
高1805班在浙大合影
在五天的课程里,同学们在课程指导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中,了解了杭州和苏州的城市历史,通过实地的参观与考察,对两个城市的地域特征及现代风貌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到达杭州,同学们首先来到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欣赏西湖美景的同时,大家了解并实际考察了西湖的水利功用。西湖从一个普通的海湾泻湖,经过历代劳动人民不断地疏浚建设,成为一座设备齐全、管理完善的水库,再到人人称赞的"人间天堂"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地。西湖的建设与改造,贯穿着水利工程对景观的影响与塑造,也体现了人与自然长期良性互动的完美成果。
在西湖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同学们分别进行了水质监测,并将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用科学实验鉴证了西湖对杭州水质净化的重要功用。
西湖水质监测
第二天,师生一行来到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了解世界上历程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老运河。通过图片、实物和丰富的数据,同学们追随历史的足迹,体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与伟大的创造精神。参观过后,同学们体验了团扇绘画,花鸟鱼虫卡通动漫,携一把亲手画出的团扇漫步于烟雨江南,为此行增添了更多文化气息。团扇画毕,同学们坐上游船,近距离欣赏古老的运河文化。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数千年来杭州一直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大家来到以南宋临安(杭州)为模板打造的文化旅游体验中心——宋城,体验南宋临安的繁华与富庶,感受杭州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宋城努力打造以“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旅游体验中心,但从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角度上,城市文化建设仍有提升的空间,古城文化与商业发展仍难完美统一,宋城也难逃商业化的庸俗之气。同学们辩证地审视了宋城旅游文化的发展,在观看了《宋城千古情》大型演出后,也给出了客观的评价。高1804班张执玉同学在感悟中写道:“随着生活水平进步,工作学习作息紧凑,美学教育水平进步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以及烙印在中国传统里的好热闹、好大场面的风气影响,人们越来越喜欢这样看了就乐,乐完就走的艺术形式,缺少时间和精力感受艺术带来的心灵的沉淀和灵魂深处的震撼。我不抵制任何顺应时代的产物,但我还想留住作为人的最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这是做为一名人类的幸福。生而为人,美其美矣,美其真美矣。”
团扇绘制
第三天的课程围绕科技主题展开。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上午,江南线三个班级的同学来到了浙江大学。浙大的前身是创立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求是书院从创办之日起,就确定了“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的办学宗旨,也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浙大历经百年沧桑依旧风华不减,蒙蒙细雨中的浙大风景如画。同学们在浙大学生的引导下,分别参观了紫金港校区的医学人体博物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馆和浙大校史馆,了解了浙大的百年历史,以及在科技方面的领先成就,并亲手体验和制作了特斯拉电圈。
参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馆并制作特斯拉电圈
下午,三个班级来到云栖小镇。这里是依托阿里巴巴云公司和转塘科技经济园区两大平台打造的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小镇。云栖小镇是云计算产业生态聚集地,围绕云计算产业的特点,构建“共生、共荣、共享”的生态体系,催生着新的产业和城市生态。在云栖小镇里,同学们参观了颇具设计感的“博悟馆”,并在展馆的屋顶花园进行了短暂的休息。博悟馆中的展品精致,文案精彩,正如其中一幅讲述小镇历程的展品文案所说——“有多少的人们默默付出,有多少的劳动得到了感谢,当小心翼翼的探索终于得到肯定,变化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在信息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下,云计算、大数据及智能硬件产业正迅速渗透进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云栖小镇的参观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冲击,对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家看到了无限的可能,并对互联网产业中一直努力着的创业者们充满了无限敬意。
苏杭线大合影
告别杭州,在蒙蒙细雨中,高18级师生来到了本次课程的第二个城市——苏州。苏州的第一站是拙政园。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同学们跟随课程指导教师的讲解,在园中仔细地走了一遍,欣赏了园中美景,也成为了美景中的一员。从亭台楼阁的位置与构造,到假山石的选择与搭建,从花草树木的种植,到地砖图案的设计,园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中华古典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苏州园林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参观拙政园后,同学们上了长达一个小时的《苏州园林营造艺术赏析》课程,课程学习完毕,同学们开始了园林营造实践。每个小组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指定的材料包,设计并制作一个园林沙盘。同学们将一日考察的所看、所听、所想运用到了设计中,在长达四个小时的活动中,大家忘记了手机、忘记了吃饭,投入到忘我的制作环节中。最终,每个小组都呈现出了非常精彩的园林设计作品。在分享环节,同学们对自己的设计意图和作品内涵进行了精彩的阐释。通过实地的参观与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所学的园林文化知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得现场阵阵掌声。领队李书霞老师在总结环节中这样评价同学们的作品和表现:“心中有丘壑,脑中有设计;眼中有光芒,手中有作品。赏心悦目,寓意深远,诗情画意,家国胸怀
园林营造课程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综合实践研学课程的最后一天,同学们来到了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的木渎古镇。行走在细雨中的古镇,一桥一河一游船,一亭一院一古松,白墙灰瓦雨如烟,满眼都是江南淡雅的美。在古松园中,同学们化身为小小绣娘,飞针引线体验苏绣的技艺与魅力。在木渎古镇,同学们还进行了快闪活动,即兴合唱了《我和我的祖国》与《清华附中校歌》,为即将到来的祖国70岁华诞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快闪《我和我的祖国》&《清华附中校歌》
钱穆先生曾云:“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乘兴所至,心无旁及。”五日的苏杭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已经结束,同学们在江南文化的浸润中意犹未尽。在这五日的课程中,同学们体会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与它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读懂一座城,不仅需要眼观,还要用心去体会,去读它的经济发展、历史沿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座城市的真实面貌,才能理解杭州之为杭州、苏州之为苏州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内涵,才能对世界有更加真实的了解。实践出真知,也许这就是课程的意义所在:回到北京,我们依旧生活在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但本次课程给了我们另一种看世界的方式,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拓,想问题、看问题的视角也会更加宽广,从此,我们的人生便宽阔了几分。
二 闽南线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
2019年7月9日-12日,高1803、高1809和高1815班圆满完成了以“行山水清嘉,绽鹭岛风华”为主题的闽南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
7月9日-10日,学生们参观厦门大学,领略宜人风景;参加攀树课程,尽显青春活力;游览开元寺,感受佛教文化;步行五店市,体悟时光悠扬。7月11日-12日,师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一步深入体验闽南文化。
1 在华侨大学体验龙舟精神
华侨大学龙舟队是国立华侨大学的一张名片,以“团结拼搏,同舟共济”的龙舟精神驰名一方,附中学子在龙舟队教练的带领下进行了龙舟文化学习与实操训练。初次接触龙舟,同学们在好奇之余,亦出奇认真,从手足无措的毫不协调到举重若轻的和谐完备,用时不久,衣衫已被汗水浸透。
学生们体验划龙舟课程
比赛时,老师们在岸边呐喊助威,船上的选手拼尽全力,整齐的号子声响彻湖面。龙舟比赛是一次自我的挑战,更是一场团队的比拼。比赛后雨水和汗水浸湿了学生的衣裳,但同学们都在比赛中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只有齐心协力,龙舟方能划得更快。
学生们进行划龙舟比赛
2 在胡里山、曾厝垵感受历史上的海防和现代的渔村
胡里山炮台建于清光绪年间,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学生们游览了其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并观看了红夷火炮清兵操演,体味了明清时期厦门港炮台的军事盛况。
曾厝垵被誉为“中国最文艺渔村”,与小金门岛隔海相望,沙茶面、海蛎煎、土笋冻的美味引人驻足,同学们在其间走走停停,体验厦门小吃风味。
学生晚上观看了《闽南传奇》秀,《闽南传奇》作为世界首部360度超大型室内实景演艺秀,以六幕故事散点式展开,融合神话传说故事、地域民俗风情及传奇人物史实,给人以动情、动心的震撼。
高1803班在胡里山炮台留念
3 在鼓浪屿上欣赏万国建筑
鼓浪屿以“浪击礁石,声似擂鼓”而得名,以“鼓浪屿四周海茫茫”而闻名。伴着课程指导教师的歌声登上这座小岛,映入学生眼帘的不仅有茫茫而阔的海,亦有鳞次栉比的建筑。日本领事馆、天主教堂、黄荣远堂、菽庄花园等栋宇不一而足,这些建筑不仅彰显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也浓缩了鼓浪屿近现代的发展历程。钢琴博物馆中各种古董级钢琴展品和表演,更让钢琴迷们一饱眼福。
学生们游览鼓浪屿
鼓浪屿之旅以“寻宝”活动作为终结,每组各领一个主题任务卡,找寻鼓浪屿的建筑、美食与景点,拍照留念,每个班级最终决出冠、亚军。与经典合影,伴鼓浪听涛,每一段影像、每一串足迹,只为与你相遇。
学生们进行鼓浪屿寻宝活动
高1809班在鼓浪屿留念
高1815班在鼓浪屿留念
7月11日晚,全体师生共同为游学期间过生日的六位师生举办生日会。在学生主持人的带领下,所有人一起唱起生日歌并送出美好祝福,分享美味蛋糕。游学期间能得到一百多位师生的祝福,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师生举行生日庆祝活动
高1803班、高1809班、1高815班在鼓浪屿留念
为期六天的厦门-泉州的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已经结束,但白鹭与蛇的神话、绕梁不绝的茶香、异域风情的建筑、下南洋的传奇,都如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一样回荡在脑海。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同学们在厦门、泉州的实地考察学习中,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方位感受闽南文化,收获的不仅是研学手册中的知识,还有一个个对未知渴望的好奇心和等待萌发的种子,这就是“走出去”的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给每一位师生留下的宝贵财富。
三 长白山线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
2019年7月14日,清华附中高18级“长白登临、天池寻踪”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长白山线的行程顺利结束。这次考察由清华附中副校长徐文兵、高一年级组长李劲松带队,4个班级共计170余名学生、8名老师参与。
长白山线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首先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培养。同学们在参观图们大桥时感受国门威严,自发举行了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在参观张鼓峰事件纪念馆、龙虎阁、土字碑、吴大澂像时,更加懂得何谓民族尊严、家国情怀,更明白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使命。正如高1811班蒋彰同学感悟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唯有抱着学习的心态,我们方能发现眼前景物背后的人文意蕴,才能启发我们的深入思考。龙虎阁不再是“鸡鸣三国之境,水绕四方之疆”,土字碑不再是“石刻破败之景,荒草衰残之地”。这些景物熔铸了伟大庄严的内涵——民族国家。我们不能纸上谈兵,也不应仅仅满足于一次游历,更应把这次研学得到的憬悟落实于未来的生活。
同学们参观张鼓峰纪念馆
长白山线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参观延吉民族风情园、朝鲜族第一村红旗村,同学们对素有 “白衣民族”之称的朝鲜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优美的民谣、传统的歌舞、古朴的民居、亮丽的服饰、爱意浓浓的抓周、隆重喜庆的婚俗、感人至深的花甲宴、情浓似酒意味悠长的回婚礼、欢乐祥和的老人节、古风淳朴的民俗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既展示着古老的民俗风韵,又洋溢着对现实生活的无比热爱,都让同学们为之动容。
师生参观朝鲜族第一村-红旗村
同学们感受朝鲜族乐器
长白山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注重对学生自然科学素养、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本次考察中,同学们先后参观了长白山自然博物馆,长白山科学研究院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基地、农夫山泉水源地,通过研究员的讲解,详细了解了长白山生态环境和多元的动植物系统;并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制作标本,对那些曾在书本上看到的植物,有了更直观、形象的认识。此外,同学们还聆听了长白山研究院朴正吉教授的讲座,朴教授从什么是道路生态学、道路生态学研究概况、道路生态学研究意义、道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展开,让同学们对道路生态学这一研究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让同学们感受到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学们参观生态实验基地
同学们参观农夫山泉水厂
同学们认真聆听朴教授讲座
长白山综合实践文化考察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磨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通过五天的参观研学,同学们的时间观念、团队合作意识有了进一步提升;长时间的舟车劳顿,连续的阴雨天气,登临长白山面临体力的巨大考验,同学们毫不畏惧。师生相互鼓励。在攀登千余台阶登上顶峰的那一瞬间,阴雨绵绵、雾气氤氲的天池刹那间露出了她那倾国之貌。在一片惊呼声中,同学们欣赏到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池的静谧壮美,更重要的还有暖流充盈在心间。感谢同伴的一路扶持和鼓励,感谢那个体力不支、没有放弃、勇敢坚持的自己。天池寻踪记录的是成长、是友谊。同学们更加懂得了只有踏实前行、付出坚持,才能迎来最美的风景。
长白登临天池寻踪
同学们登临长白山
四 库布齐沙漠举行“植根成志·勇创辉煌”入境教育主题活动
7月8日至12日,清华附中高17级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举行“植根成志·勇创辉煌”入境教育主题活动。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年级组长陈彦竹、副组长吕宏娟老师及新高三全体师生5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7月8日晚,全体师生一起踏上了前往呼和浩特的火车,开启了为期四天的超越自我,熔炼团队的励志之旅。
在火车上安静看书的学生
7月9日早晨,师生来到敕勒川草原哈素海蒙元文化旅游区进行草原体验课程。在这里,学生了解蒙元文化,进行DIY制作蒙古包,探访牧户,射箭,打布鲁,祭祀敖包,绘制蓝图等活动。活动期间,全体师生共同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并录制快闪。
高1703班参观圣主成吉思汗大型组雕
高1715班祭祀呼和敖包
同学们在敕勒川牧民家做客
高1710班DIY制作蒙古包
学生绘制蓝图
师生共同演唱《我和我的祖国》
7月10日清晨,全体师生来到了银肯塔拉沙漠植树基地,在这里师生种下了近300棵杨树,为祖国的西部生态改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种下一片希望。
王殿军校长在银卡塔拉沙漠植树仪式上讲话
王殿军校长和陈彦竹老师为植根成志林碑揭幕
沙漠治理专家王喜武教授分享治沙事迹
高17级学子种下杨树
7月10日下午,高17级全体师生一起来到库布齐沙漠,开始为期两天的沙漠穿越行动。随着王殿军校长的一声发令枪响,师生相继跨过起始门,开始接受烈日的考验。困难并未吓倒坚强的人们,各班师生排成一队,顶着风沙穿越沙山。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拼搏,走过直线距离七公里,实际距离十三公里的大漠,师生们抵达沙漠绿洲开始露营。夜幕降临,漫天星辰展现,师生以苍茫大漠为舞台,浩瀚星空为布景,点起篝火尽情舞蹈。当焰花冲天而起,点亮苍穹,年轻学子的梦想,也随之起航。
高1702班在穿越起点合影
高1705班在穿越起点合影
高1711班在穿越起点合影
高1714班在穿越起点合影
高1709班穿越沙漠前热身
高1712班同学在沙漠穿越中合影
高1713班同学穿越途中合影
高1706班同学在沙漠休息合影
夕阳下的营地
篝火晚会上的焰火表演
7月11日,同学们早早起床,快速收拾好帐篷物资,开始为上午的沙漠之行做行前热身。出发前,同学们对营地进行地毯式搜索,将营地中所有的垃圾捡拾干净,做到了除了脚印什么也不留下。这一天万里无云,沙漠更加展露出它狂躁的一面,上午同学们扛着烈日,手挽手肩并肩,趟过黄河支流,顶着大风,排成一字长龙,穿越沙山之脊,全体师生,无一人掉队,于中午抵达终点,携手撞线。
同学们排成一队穿越沙山
同学们穿过河流
高1708班同学冲向终点线
高1704班同学庆功合影
高1707班同学庆功合影
7月11日下午,师生共同抵达呼和浩特,举办了入境教育主题活动的总结分享会。各班学生代表讲述了自己的感悟,各班班主任与随班老师为每一个同学颁发了证书和奖牌。王殿军校长为各班颁发奖杯,陈彦竹老师为所有参加此次活动的老师颁发奖牌。
王殿军校长在庆功宴上总结讲话
陪伴学生穿越沙漠的高17级全体教师
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汉语意思是“弓弦”,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黄沙漫天、荒无人烟的沙漠里寻找希望。穿越沙漠,度过高三,是对学生的一份考验。相信这次携手战胜困难的经历,会成为高17级同学的宝贵财富,助力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战胜自我,完成挑战,迎来美好人生。
此次综合实践研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不仅仅完成国家规定课程,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锤炼学生生存能力、磨砺学生耐挫精神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提升,实践了清华附中“为领袖人才奠基”的办学目标。
图文: 高17、高18级师生
来源:王鹏
审核:白雪峰 党胜军 杨瑞
编辑:行政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