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EN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内新闻 - 正文

名师领航,让复习课超越应试——记“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首师大基地学员研究课观摩活动

发布时间:2019-05-23 作者: 清华附中 点击数:

2019年5月23日下午,在网投(中国)官方网站举办了“北京市名师发展工程”首师大培养基地学员研究课教学观摩活动。参与本次活动的有:名师培养工程历史学科学术导师杨朝晖教授、实践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李晓风教授;名师工程班第四期学员:清华附中朱培老师;第五期学员:清华附中历史组组长宋薇老师、北京四中历史组组长徐雁老师;第六期学员:西城区历史教研员张逸红老师和顺义区教研员赵艳兵老师,此还有历史学院本科生和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等共计50余人。

清华附中校园内大合影

导师与市名师工程学员(授课教师)合影

本次活动研讨观摩的是宋薇老师教授的针对高二年级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隋唐政治》和张逸红老师教授的《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京津冀一体化专题》。

作为高二开启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宋薇老师探索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深化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立意是进一步理解三省制度与分割相权、保证皇权独尊的关系。宋老师首先通过介绍2010-2018年北京卷高考题目分布趋势,引出本节课复习的重点。接着通过不同颜色加深处理的经典史料带着学生一起探究,寻找渊源。她先从西汉的中枢机构的设立与演变讲起,让学生了解皇权与相权、内朝与外朝的关系,了解皇帝维护自身统治的心理与惯常手段,从而让学生理解魏晋、隋朝以来内外朝的变更,决策外延化的趋势,进而为后续理解唐朝完善三省打下认知基础,进而顺势提出第一个问题:三省六部制如何抑制相权,保证皇权独尊?接着,宋薇老师通过魏征官职变更和“封驳”的例子以及学生班级事物处理的实际例子,详细生动地讲解了三省六部制的程序运转职责,让学生理解了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合作、集思广益、监督牵制的体系,学生形成了“有限专制制度”的印象,制造学生认知冲突,引出来最后一个难点问题:三省六部是如何加强皇权的?最后通过史实材料的补充,历年高考真题的运用,从“相位缺额”、“北门学士”、“中书门下机构化”、“使职”出现等角度解释了为何“三省制”革新变更的实质是加强皇权的,进而让学生深度理解政治制度背后的政治与智慧博弈,启发学生的历史思考。

清华附中历史教研组长宋薇(授课老师)授课

张逸红老师所授的《京津冀一体化》专题复习课,是针对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聚焦政策热点,学会宏观把握历史进程与时代特征,提升历史综合应用应试能力的一节探索课。本节课以与首都发展密切相关的“京张铁路”建设100年的时事热点为切入,以“协同发展”主题为统领,先通过“北京湾”的形象地理材料,让学生对于京津冀一体化概念有明确的认识。接着运用学案,引导学生历经明清、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段,从城市本身、内部地位、交通、内部的关系以及商业等角度,分析京津冀一体化的表现、变化、再到其背后的原因。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京津冀发展一体化的变化,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地认识其背后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张逸红老通过“京津冀一体化”这个热点,帮助学生在回顾梳理中,通过高考题目的训练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看找角度”“放眼看找原因、找依据”等考试技巧的运用与点拨。最后张逸红老师将视野放到全国,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范例教学,课下自主地对西南地区、东三省等进行归纳概括,深化学习的持续性。

西城历史教研员张逸红(授课老师)授课

课后的评课环节在杨朝晖教授的主持下有序展开。两位授课教师首先针对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说课。宋薇老师首先提到因为学生在高一时期对于三省六部制有了基础的了解,因此本节课着眼于政治制度沿革与变更的流程解读以及对三省制度作用的深层剖析。这一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主干知识解决不同历史情境题目的能力,另一方面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让学生从制度史中汲取智慧。张逸红老师介绍自己根据今年高考的政策性导向的特征,用“京津冀”不同时代的历史材料,编制了一道道经典的高考模拟题,用“题”来串起、建构一节复习课。通过课上引领学生如何解读材料与分析材料,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应试能力。

清华附中历史教研组长宋薇(授课老师)说课

西城历史教研员张逸红(授课老师)说课

接着名师班学员徐雁老师和赵艳兵老师用精辟的语句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两位老师授课风格鲜明,生动地反映出了海淀区与西城区的教学文化和特点。宋薇老师的课是“深入研究、透彻讲解、关注高考、超越高考”。张逸红老师的课是“抓住热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梳理知识、提供方法、总结理念、提升认识。”两位老师高水平的研究课非常值得自己好好学习和借鉴。

作为名师学员的实践导师,李晓风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对这两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自己非常独到的观点:历史教学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尤其是到了高二阶段,学生把文科当做自己的主业之后,在历史学习上会更加专注,老师应该给予学术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完成素质的培养。李晓风老师说:我这一辈子就实践了一件事:在高三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是高三的课怎么上?宋薇老师的课堂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同时也兼顾高考真题,进而有效地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提升了学科兴趣并且帮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但是,这节课也有一些瑕疵,即有些具体内容又有些过于学术与庞杂,可以适当删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张逸红老师把“史学、国家政策、考试”三个因素融为一体,对于热点问题的处理并没有流于表面了解层次,而是通过热点来串联知识结构,努力提升学生的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以“题”为核心的范例课,非常值得称道。但是在具体的材料分析中,张老师的过程性的引导还相对比较欠缺,导致学生在理解上仍出现了一些困难。

人大附中李晓风教授(导师)评课

杨朝晖教授表示非常赞同李晓风老师的观点。她认为学术性是帮助历史教师整体把握历史课程,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宋薇老师备课时能结合自己的深厚学养整体把握课程。授课时,她先让学生掌握政治制度发展的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规律去重新体会制度之间具体的变化,丰富学生对于内容的认知和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师范生做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运用整体把握课程思想有效突破重难点的很好示范。在具体的史料运用、图示操作等环节上,也为学生做了如何“深入浅出”的很好示范。

首都师大杨朝晖教授(导师)评课

杨朝晖教授还谈到了复习课对于培养学生整体认知的意义和价值。她认为新授课时,很多史实学生还没有学到,对一些概念和后续的影响、关联还没有深刻的认知,不足以建立起有机的历史认知框架。而复习课作为一个契机,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规律的认识、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基本素质的一种重要载体。在复习课的实践中,教师如能用一条大的线索来指引学生,在线索间用题来呼应,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大的时空观念,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复习课上所用的答题的思路技巧也要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及时呈现、提示、落实,这样复习课才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流于蜻蜓点水。

授课结束后大合影

通过研讨,大家不仅对于历史教学的学术性和复习课的功能、类型、要义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各位历史名师学员、专家的高屋建瓴、严谨求实、勇于探索都为师范生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本次活动在师生间的其乐融融中圆满结束。

审核:尹粉玉 党胜军 宋薇 杨瑞

作者:杨朝晖(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石振邦(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

摄影:石振邦,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

编辑: 行政管理中心

办公室电话:62784695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清华大学北侧


© 网投(中国)官方网站 京ICP备 05029635 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1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