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EN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内新闻 - 正文

中学生诗歌论坛——清华附中站开讲

发布时间:2017-11-21 作者:  点击数:

中学生诗歌论坛——清华附中站开讲

2017年10月27日,由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办,海淀区作家协会、网投(中国)官方网站共同承办的“中学生诗歌论坛”在清华附中正式开讲。著名诗人王久辛、著名作家谭旭东、《北京文学》资深编辑王秀云、北方工业大学冯雷老师、《十月少年文学社》资深编辑童子、嘉宾战宇婷莅临现场,和到场的老师学生们分享诗歌创作之路。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升山,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周敏等主办方领导到场聆听,承办方清华附中副校长白雪峰,海淀区作协多位负责人、作家等参加了活动。清华附中与海淀高校文学社团联盟,社会文学爱好者百余人在现场聆听讲座。

诗歌论坛现场

清华附中高1611班王子涵同学挥洒才情,创作并朗诵了现代诗《夏》,拉开了本次诗歌论坛的序幕。一句“我是满城摇曳的绿色,我是天地间最热烈的舞者”,将现场听众带回到了那充满生机与浓情的夏日时光。

高1611班王子涵朗诵现代诗《夏》

王升山先生致辞,对将文学梦扎根于青少年心中报以期待,他认为在现阶段做一些文学普及工作,将文学带进学校是很有必要的。王升山先生提到学校的语文课和文学创作间的差异。语文教学更为现实,它提供了解读文学的手段与工具,而文学更偏向内省,更加关注人性。王升山先生用了精彩的比喻来形容文学与非文学表达的区别:“当我们看到夕阳落山时,非文学的表达肯定从色彩等外在形象上去描述,而文学的阐释则是表达太阳落山后‘我’内心的所感所悟。”

王久辛先生以王沪宁的诗歌《阡陌》作为开场,向同学们讲解诗应当怎么写,人应当怎么做。无论做诗还是做人,王老师认为第一要干净。这种干净不仅是外表层面的,更是思想层面的干净。第二热爱诗歌要就要亲近历史。历史会给予人深邃的目光;要热爱地理,地理会打开一个人的胸怀与格局;要涉猎百科知识,要去看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才有可能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句子。一个不会玩的人,是不会写出好的作品的。第三要成为一名诗人,王久辛先生建议同学们要广博地涉猎,根据中国诗歌史的脉络,从胡适、闻一多读到臧克家、艾青,读懂高峰一般的诗人的诗歌,再去阅读外国诗歌,循序渐进地阅读。

王久辛先生(左2)讲解诗歌创作

谭旭东先生肯定了阅读的重要性,分享了自己从农村一路考入大学的心路历程,正是少年时期的广泛阅读成就了他今后创作文化的底色。面对中国新诗发展一百年的历程,谭旭东先生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中国的新诗缺少正确的解读,存在读不懂或过渡阐释的现象;二是中国的新诗没有真正参与到语文建设中去;三是中国的小学、初中、大学教育中缺少完整的诗教。

谭旭东先生(右3)分享心路历程

《北京文学》资深编辑王秀云将诗歌比作文学殿堂中的美人,而不同的解读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学好外语,尽可能地阅读原汁原味的诗歌。诗歌是艺术殿堂中最高端的地方,是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人类最深沉的思想的文学形式。小说和散文若出现语言的瑕疵也可以遮掩,但是优秀的诗歌多一个字就会觉得累赘。

北京工业大学冯雷老师鼓励同学们在诗意的年华创作诗歌。同时诗歌的创作需要一定的才情,但是诗歌归根到底是一种知识,需要广博的积累与不断的思考。《十月少年文学》杂志编辑童子希望同学们享受在少年时期写作的情绪,不要假装自己是成年人。他希望大家从《诗经》开始阅读中国的诗歌,感悟诗歌的博大精深,远距离地查看诗歌最开始产生的样子,让心中散发出少年的光辉。特邀嘉宾战宇婷站在时代的角度阐释诗歌存在的意义。在这个消费时代,很多事物被打上了资本的烙印,写诗是简单的,也是困难的,诗歌的意义是对内心的基本关怀。“诗”是由“言字旁”与“寺庙”的“寺”构成,而诗就是语言的朝圣,是对内心和灵魂的关怀。

各位嘉宾各抒己见,为学生呈现精彩演说

论坛期间,现场同学踊跃提问,问题涵盖文学与科学的异同,诗歌的修辞与品读,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现代出现的网络诗歌现象等。各位专家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做出了精彩的解答。清华附中白雪峰副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代表清华附中向与会的各位诗人、老师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表面上是在谈诗,实际上是在思考人生,清华附中也是独立自由思考的热土,清华附中的学子也要打破束缚,发展自己的个性,用生命形成自己的诗行。

现场学生踊跃提问

白雪峰副校长总结发言

来源:学生发展中心

撰稿:付泽新

图片:赵习、聂文婷

审核:任星阳

编辑:档案室

办公室电话:62784695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清华大学北侧


© 网投(中国)官方网站 京ICP备 05029635 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175号